单位概况
新闻中心
服务内容
技术力量
社会责任
患者之家
联系我们

心有阳光,向上生长——一名国康矫形器技师的自述

发表于:2021-04-14 来源:国康辅具装配部公众号

30.jpg

我叫申兵,是国康辅具装配部的一名矫形器技师,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做9年了。特别荣幸有一天,能够以一个专业矫形器师的身份,讲一讲我的故事。

体育梦碎,迷茫中结缘辅具

32年前,我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。因为从小喜欢运动、喜欢敲敲打打做手工,家人看我有天分,让我进学校体育队练习打乒乓球。靠着天分和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,我练得不错,代表学校出去打比赛拿到了很多荣誉。

后来,父母因为工作原因去了北京,留下我自己在家乡求学。让父母安心的是,我把自己料理得很好,不但专业练得扎实,还当上了学生会主席。

原以为体育特长生的道路顺理成章,没想到到高中傻眼了,身边的伙伴都在拔高的时候,我的身高增长停滞了,很遗憾,我走不了体育这条路了。怎么办?那时候开始意识到,想到北京与父母团聚,只有努力学习文化课一条路了。

劲头上来了,谁也挡不住。我把课桌搬到了第一排,没日没夜学习,因为进步快,老师特许我给自己选一个同桌,督促自己更加努力,若干年后,同桌的学霸女孩成了我的妻子,这是后话。

高考报志愿,我其实报了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一个其他专业,但那一年假肢矫形器专业没有录满,把我调剂了过去。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,我感到莫名其妙:这是怎么回事?

第一次去上课,看到满教室的假肢和矫形器,我心都凉了,后背冒冷汗,去找校领导和教务主任,要求换专业,闹了好几天。
    教务老师答应三个月后给我转专业。但他说这专业其实是学校的王牌,就业率高,针对性强,别人求之不得,为什么要换呢?因为这事我成了学校里挂上号的刺头。          

你还别说,上着上着课,我上出乐趣来了。因为做手工从小就是我的强项,所以实操课上我表现得特别好,总是得到带课老师的夸奖,心里美滋滋的。三个月之后,人家问我转不转?我就不想转了。

微信图片_20210413090712.jpg

参赛实习,行走中开阔眼界

有滋有味学技术的日子一逛就到了大二。这一年,作为国际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大会议程一部分的I-CREATE大学生设计挑战赛招募选手,在学校组织的预选中,我拿了第一名,靠实力进入参赛队伍名单。大家对我刮目相看。

这次大赛主要面向亚洲,各国各校自己报选题,但要求课题必须有创新。我们报的课题是临时可调试小腿假肢,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病人残肢状态不稳定,需要先做试验腔以减少更换频率这样一个情况。最后我们的课题拿到了本次大赛的三等奖。

微信图片_20210414091521.jpg

我记得很清楚,第一名是一个泰国小伙子,做的是功能性助力座椅,融合了微智能的因素。而当时国内的辅具发展还停留在机械层面,坚守传统多,创新少,落在了时代后面。

回去之后,我感觉不能局限于课程所学,要打开视野,把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创新的活力融入到自己身上。我开始关注前沿动态,探索更为广阔的辅具世界,同时继续走出去参赛,看看别人都在做什么。

之后我陆续拿了好多奖,包括首届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、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民政职业技能大赛假肢师组二等奖等等。

那时对未来的构想虽然模糊,也隐隐有了为辅具行业进步尽微薄之力的想法。

微信图片_20210413092153.jpg

入职国康,工作中寻找乐趣

毕业之后,几经周折,我在2012年春天来到国康辅具装配部做技师。当时单位的矫形器业务刚开始做市场不久,正处于扩张期,缺人。领导就和我商量,希望我去做矫形器。

虽然无论从我的过往经历来说,还是从我的内心来说,都更偏向假肢。但是革命同志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,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

入职后,领导大笔一挥,划给我几家合作医院进行渠道维护。懵懵懂懂,便开始跑医院。

印象最深的是去清河急救的经历。清河急救在哪呢?在回龙观,北五环外。从单位所在的亦庄到清河急救,单程两个多小时。早上出发,中午取型,下午坐车回来,干活就要靠加班了。有一次特别有意思,我在清河急救给患者取了一个特别长的坐骨支撑免荷支具的型,从坐骨一直取到脚。大家都知道,我本人身高有限,背着那么一条大长腿模坐地铁转公交,走到哪都有人看,生生成了路人眼中的一道风景线。

再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和朝阳急救的合作,当时业务量非常大,我每天一上班就准时到医院报到,一干干到夜里才披着星星回家。巅峰的时候,一个月能做五六十具支具。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。

除了这些单位分给自己的渠道,还要去主动开拓新渠道。刚入职的小年轻,忙忙碌碌,但是挺开心。

干了一段时间之后,我发现矫形器其实也挺有意思,一个是患者的分型多,另一个是跟医生交集多。不但要会做支具,临床知识和沟通技巧也要有。当时我觉得挺有挑战也乐在其中,从心里认可了自己矫形器技师的身份,就这样一干就是两年多。

这段珍贵的经历,让我积累了最初的经验,真正走进了辅具行业。

微信图片_20210413090757.jpg

深入灾区,生死间升华思想

2014年8月3日,云南鲁甸发生6.5级地震,当地伤亡情况严重,医疗资源紧缺,一时间,八方支援。中心第一时间派出了两支医护队伍,助其组建康复科,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。

微信图片_20210413090736.jpg

▲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鲁甸志愿者合影

去了以后特别震撼。医院里里外外都是地震中受伤的人,屋里住满了就在院外支帐篷,断胳膊断腿的、砸压导致畸形的,对支具和康复的需求特别强烈。望着患者们渴求的目光,我感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。

以县医院为据点,我们一边帮他们组建科室,对当地的医护人员一带一进行培训,一边帮着处理伤残病患,发生了许多难忘的事情。

微信图片_20210413090753.jpg

▲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培训

我的第一个患者是个老头,家人在地震中全部离世了,就剩下他一人,小腿截肢。我去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一个临时假肢,极其粗糙,一穿就哪哪都疼。而那儿的人没有一个人懂假肢,老头子觉得很绝望,自杀两次都让医院的人给拦住了。所以当我跟老爷子说要帮他解决一下的时候,老爷子反应特别大,说不用解决,这东西就穿不了,所以也不指望。我看了看他的假肢,还有改的余地,就是没工具。四下一瞅,有个热风枪,我就觉得有救了。我又去买了刀和锤子,配合着热风枪,一直反复调试了两个星期。

那天老爷子穿上之后,突然就笑了。我去了半个月从来没见他笑过,我说怎么了,他说感觉穿上跟自己腿似的,妥了。

后来医院把患者们聚在一起开生活会的时候,老爷子发言,说以前死的心都有,感觉生活没了希望。假肢修好的那天,觉得老天开眼了,又有希望了。

还有一个患者庐某,是个16岁的小女孩,在地震中受伤后,由于治疗不及时,小腿韧带软组织畸形愈合,脚就这么下垂勾着回不来,但是拍的片子显示里面的骨关节都没问题。

我想尽各种方法。一开始想用支具给她做牵拉,苦于没材料没设备。后来我给她的腿打了一个丑丑的管状石膏,不行,也拉不回来。后来没办法,我打电话回去把这事汇报给了赵立伟主任。赵主任说,既然有治愈的可能性,我们就不惜一切代价救助。

最后,我们在当地取完型后,由医院司机开车送到昭通市,然后快递到北京。北京的同事根据患者的视频资料做好支具,再寄回昭通,我们又开车去取。

这个女孩带了支具两个多月后,脚基本上恢复正常。我们走的时候,小女孩哭得不行,她觉得大家对她有恩。

微信图片_20210413090745.jpg

▲庐某穿戴着支具

在鲁甸的半年,我们度过了第一个不回家的春节,实打实地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儿。此前,我对患者并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理解,但是去灾区之后,经历了那么多人的生生死死,看到那么多人的生活因残障而发生巨变,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他们,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份工作所包含的责任与大爱。

走出舒适区,挑战中砥砺前行

从灾区回来后,我对待这份工作更认真了,2015年~2017年,恰逢无偿帮助患者安装矫形器和假肢的两大项目——“明天计划”和“福康工程”交叠,患者量特别大,支具种类也多。自己参与其中,技术突飞猛进,攻下了各类疑难杂症,逐渐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。

后来,足部矫形作为一个单独的业务领域细分出来,我又重点配合矫形器技术部王芸主任开展足部领域的诊疗,到今天,为上千名有足部问题的患者解决了生活之忧。

这些年来,矫形器的业务形态逐步向着多样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的方向发展,我也在努力跟上这个趋势,努力成为一名“多面手”。我一直认为,作为职场人必须要有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,如果一味地呆在舒适区,就会变得不那么敏锐,变得没有想法。

这是我参与足部矫形工作的初衷,也是我做肢体矫形器的原则——原来我比较擅长做下肢矫形器,后来接触患者多了,发现上肢不好做,就开始有意识地多做上肢。见得多了,也能够处理越来越多的疑难状况。

在提升技术之外,我也在继续丰富自己的辅具专业知识以及临床医学知识,并利用学习所得参与撰写了《脑性瘫痪的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》一书。这本书出版以后,作为中医药大学康复专业的指定教材,受到了业界的肯定,作为参与者之一的我颇感欣慰。

我深知,时代车轮滚滚向前,不丰富自己,就要落后。

微信图片_20210413090800.jpg

幸福知足,保持向上生长的力量

我和学霸媳妇相识相恋于高中,毕业后为了学业各奔东西。大学毕业三年后,媳妇放弃了法院书记员的工作,排除万难,和我相聚北京。现在,我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小宝宝,媳妇在企业做法务,退休的奶奶帮着带带孩子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大家对我的工作都很支持。尤其是孩子们,觉得爸爸做的事情很神圣,能够帮助残疾人。

我感觉,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,现在都在平缓的上坡路上。人在走上坡路的时候,幸福指数是最高的。我对现在的状态特别满意,恰巧是在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,恰巧是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。

我也希望自己一直保持这种向上的状态。社会在进步,谁也无法预知未来。别让自己停滞和陷入安逸,真正沉下来,去思考,去学习,一直提升,一直进步,驾驭好自己人生的马车,帮助残疾人拉回偏航的马车,这就是我所向往的生活。